深圳商报|数据透视志愿者活动: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一项科研成果助力疫情防控

2022-04-24

志愿者活跃在坪山的大街小巷。(本报资料片)

 

【深圳商报讯】(首席记者 吴吉)在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大规模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组织社区志愿者、充分发挥群众自主性应对社区服务需求?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阳助理教授、张林教授与清华大学电子系王钺副研究员团队通过对深圳市“战疫先锋”平台志愿活动数据的分析,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善用自组织志愿活动应对新冠疫情”为题发表在《人文社会科学通讯》上。

“战疫先锋”微信小程序是深圳市委组织部于2020年2月开发上线的志愿服务网络供需平台。平台通过引入党员与下沉干部发起抗疫任务、临近区域党员和志愿者自主参与的新型基层共治模式,两年来共发起679万人次的志愿活动。本研究从量化定义组织力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志愿者行为中的“自组织效应”,阐明了疫情、政策、平台机制等因素对志愿者自组织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如何利用“自组织效应”提升基层治理组织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社会科学中的自组织效应是指无序的系统通过个体间的简单互动自发形成秩序的过程。数据分析发现,新加入活动的志愿者会更倾向于尝试不同的任务类型与团队,随着经验的积累,其任务选择模式会逐渐趋于稳定。而当社区服务需求或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发生改变后,志愿者的不确定性会呈增加趋势。研究还发现,在适当的激励和政策引导条件下,志愿者群体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可以通过快速的自组织行动、形成适应新环境的稳定组织体系。

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条件熵的双指数模型的组织力度量方法,以此量化由志愿者构成的基层治理组织力。

本研究还通过基于Agent建模的志愿者系统仿真,对比了三种志愿者组织方案:完全自组织、完全中心化组织、中心化引领与自组织的混合式组织,在不同场景下的组织效率与任务完成效率。

实验表明,完全自组织方案对多样化环境具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完全中心化组织在已知需求的前提下组织效率最高,而混合式模式兼备高适应性与高组织效率的特点。因此,团队认为应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危机时,初期中心自顶向下的引领配合自下向上的自组织,可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产生最强的组织力。而如何优化志愿者引导机制,科学地将自主发起、自愿参与的力量纳入基层治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未来研究方向。

报道链接:

http://szsb.sznews.com/PC/layout/202204/22/node_A03.html#content_118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