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_纳米光电子方向

2019-11-13

申请条件

1) 具有光电子、物理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优先考虑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器件物理,器件模拟等相关领域和研究背景的申请人,熟悉使用Crosslight, Rsoft, Matlab, RCWA等软件进行仿真,包括LED,HEMT, VCSEL, DFB, 硅光子等器件(不需要全会)。

2) 具有光电子、物理、材料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FIB,ICP, CVD, MOCVD, ALD for 光电子、物理、材料LED, HEMT,VCSEL, DFB, 硅光子等器件工艺经验者优先考虑。

3)  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科学态度、且可以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

4)  具有良好的英文水平,在知名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3篇以上高质量学术论文 (最好是一区论文)。

5)  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后的年限不得超过两年(可议)。

科研支持及相关待遇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简称TBSI)将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科研项目等支持,将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机遇,鼓励博士后作为负责人申请各类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各级项目。TBSI博士后的科研工作由清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双方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在深圳和美国两个基地开展研究。

1) 学校将为博士后人员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根据资历和个人学术情况,薪酬为税前年收入36万元以上,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a. 工资(税前)7000/月,其中基本工资4500元,岗位津贴2500元;
b. TBSI
博士后津贴(税前)10万元/年;
c.
开题、中期考核合格,可按规定申请深圳市博士后生活补贴(免税)18/年;

2) 博士后出站后留深从事科研工作的,可申请深圳市2年共计30万元的科研资助;

3) 符合条件的可认定为深圳市孔雀人才C并享受相应人才待遇 (5年共计160万元);

4) 按照博士后进站时的房源情况,学院为博士后提供优惠租房,但在房源紧张的情况下,博士后需自行解决住房;

5) 博士后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落户深圳。

* 我们会为符合要求的博士后申请深圳市孔雀人才 B, C,千人計畫等相关的人才称号

应聘材料

1)  本人简历(附近照,请包括:出生年月、从大学起教育背景、工作简历、科研成果、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等);

2)  能充分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有关材料,如:论著目录、代表性论文、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获奖情况和主要承担课题或工程情况、未来研究计划等。

3)  三位海内外同行的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应聘者请将应聘材料发送至xieqihao@sz.tsinghua.edu.cnhckuo.nctu@gmail.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博士后-单位-姓名。您也可通过微信联系郭浩中教授(微信号:hckuol)。

学校及合作导师简介


1、学校简介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简称TBSI)是清华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建立的,秉承学科交叉国际化产业伙伴关系理念,致力于探索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培养模式。整合高校、政府和产业界的资源,培养全球科技领袖和未来企业家,为解决区域和全球性重大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课题输送高素质人才。
TBSI
及下属实验室将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科研项目等支持,将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机遇,鼓励博士后作为负责人申请各类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各级项目。TBSI博士后的科研工作由清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双方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在深圳和美国两个基地开展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博士后有机会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研究工作。

TBSI 纳米光电子导师简介

1)常瑞华Connie Chang-Hasnain,美国工程院院士,  OSA VP, UCBerkeley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纳米器件实验室主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共同院长,伯克利加州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组主任、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Whinnery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光学学会(OSAFellow,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Fellow。她于1984年和1987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分别获得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1992年,任贝尔通信实验室(Bellcore)任研究员,1992—1996年,任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1996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涉及垂直腔表面发散激光、微电机系统(MEMS)可调谐光电子设置,以及纳米物质和纳米光电子器件。在技术类刊物和相关的会议中,她本人及与他人合著了将近500篇论文,参与了8本书的编写,拥有39项专利。曾被授予美国总统教授奖、国家青年研究员奖、EtaKappa Nu杰出青年电子学工程师的称号,2000年度CurtisW. McGraw研究奖、2003年度IEEE WilliamStreifer 科学成就奖、2005年度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Gilbreth讲师奖、2007年度OSA Holonyak 成就奖、2009年度古根汉研究员奖以及德国洪堡科研奖,2011年度IEEE David Sarnoff Award成就奖、2013年度潘文渊基金会研究杰出奖、2014年国际半导体化合物大会的量子研究奖等。2005年,被A.F. Ioffe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2007—2012年,担任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总主编。

2)郭浩中,TBSI-UCBerkeley and NCTU, IEEE/OSA/SPIE/IETFellow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教授,纳米器件实验室PI。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 (UIUC) 。1998年至2002年曾任职于HPAgilentAvago知名科技公司。2002年起,任台湾交通大学光电工程系特聘教授,曾任光电研究所所长及助理副校长。郭教授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OSA FellowSPIE Fellow, IET Fellow。研究方向为半导体激光、发光二极管与III-V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已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CS NanoACS nano let, Advanced Materials Optics Express, APL, IEEE PT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文章400多篇 (2018 一區文章 >10篇),总引用超过12000次,H-指数为51。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受邀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40余次,其中有15篇被国际半导体杂志报导;出版学术著作3本;承担台湾科技部项目10余项;获国际第十届微光国际会议(MOC)贡献奖和台湾科技部吴大猷奖及研究杰出奖,经济部产学杰出奖。主要创新成果:1) 全世界第一颗氮化镓面射型激光FOR Display and 研发GaAs IR VCSEL for 3DSensing and high speed data center (400Gb/s)2)氮化镓发光二极管关键技术开发;3)开发量子点应用于微显示器。此外郭教授之技术亦成功转移至兩家新创公司 (bothIPO in Taiwan)及台湾最大的LED 公司Epistar. 郭教授本人2009-2011亦借調至TSMC成立第三代半导体部门(GaN on Si LED HEMT microled transfer group)。2009—2014年,担任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副主编。2018年,担任OSA Photonics Research (一区) 副主编及 APL advisory board member。

3)付红岩,副教授

现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副教授,博导,纳米器件实验室全职PI,分别于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光学学会(OSA)及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主要从事光电集成器件,光纤通信及传感等前沿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 2012-2016年,担任华为中央研究院全光网项目经理,该项目聚焦下一代光通信技术,如硅光子技术等。2016-2017年担任华为光网络2.0产业项目主管(Project Officer),项目引领下一代光通信技术发展,护航华为在未来光通信领域的领导地位,涉及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数据中心网络等应用领域的光电技术。同时,他是华为在多个行业/学术/标准论坛上的代表,是IEEE802.3以太网和光互联网络论坛(OIF)等标准的积极参与者,2012-2013年担任OIF亚太区发言人。2014年获华为中央研究院总裁奖-最佳创新团队及最佳创新研究成果团队,2015年获华为中央研究院总裁奖-最佳创新团队。2005年至2010年,先后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光子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和副研究员,开展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开拓性提出基于干涉测量的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Google Scholar总引用超500次,第一作者单篇引用200余次。在国际主要期刊及会议上发表50多篇论文,编写书籍1章节,拥有30余项授予/待批的美国/中国专利,并担任相关领域十多个国际著名SCI期刊审稿人和数个国际知名光电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


合作伙伴: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UIUC): MiltonFeng (IEEE/OSA Fellow), Nick Holonyak (IEEE/OSA Fellow,NAE)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 ): Prof. Nakamura (Nobel Prize Winner)

香港科技大学(HKUST): - K.M. Lau (IEEE/OSA Fellow) Zhao-chun Liu(also with Sustech)

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大学(NCTU/NTU): - G.R. Lin(OSA Fellow); JJ Huang (OSA Fellow), T.C. Lu (OSA Fellow) , Wayne Wu KAUST-Boon Ooi(OSA Fellow) , J. H. He (OSA Fellow)

清华大学(THU): - Yi Luo(OSA Fellow) Yi-Dong Huang (OSAFellow)


备注:优秀的申请者,可推荐申请研究科学家。